一、审计准备阶段
(一)确定审计项目
依据学校科研工作重点、学校要求或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确定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,明确审计目标。
(二)组建审计小组
审计工作人员成立审计小组,明确各成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职责。
(三)收集资料
向科研管理部门、项目承担单位及财务部门收集被审计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书、任务书、预算书、经费到账凭证、支出票据、中期检查报告、结题报告、科研成果证明等资料。
(四)制定审计方案
根据收集的资料,结合审计目标,确定审计范围、重点、方法和时间安排,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,明确审计工作步骤和要求。
二、审计实施阶段
(一)项目立项与预算审计
审查科研项目立项是否符合规定程序,立项依据是否充分;检查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,各项经费支出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,预算调整是否履行审批手续。
(二)经费使用审计
核查科研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情况,检查经费是否专款专用,有无挪用、挤占科研经费的现象;审查经费支出票据的真实性、合法性和完整性,是否存在虚列支出、超标准开支等问题;关注间接费用、管理费等提取和使用是否合规。
(三)项目实施与进度审计
检查科研项目是否按照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进度实施,是否存在拖延或停滞现象;核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验记录、数据采集等是否真实、完整;评估项目阶段性成果与项目进度的匹配性。
(四)科研成果审计
审查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,如论文、专利、著作等是否与项目相关,是否存在抄袭、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;检查科研成果转化情况,评估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(五)审计取证
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收集相关证据,包括文件、合同、凭证、记录等,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,由相关人员签字确认。
三、审计报告阶段
(一)撰写审计报告初稿
审计小组根据审计工作底稿,整理审计发现的问题,对科研项目进行客观评价,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,撰写审计报告初稿。
(二)征求意见
将审计报告初稿发送给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,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。对合理的意见进行采纳,修改审计报告。
(三)审核签发
审计小组对修改后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,报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,正式出具审计报告,并送达学校科研管理部门、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领导。
四、审计整改阶段
(一)督促整改
审计部门督促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,明确整改措施、责任人和整改期限,并跟踪整改进度。
(二)后续审计
在规定的整改期限结束后,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,检查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,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。
(三)资料归档
将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,包括审计方案、工作底稿、审计报告、整改资料等进行整理归档。